日本的兒童音樂教育

隨著時代的發展、社會的不斷進步,兒童教育面向未來也正在發生悄然轉變,即由重視孩子的身體發育,變為愈發重視兒童的智力成長與大腦的發達。從嬰幼兒時期開始,讓孩子練習撕破紙張、擲球接球、辨別顏色等,這都屬於培育大腦成長的基本活動。

據科學研究結果證明:由出生到行走,這一階段對幼兒的智力發育至關重要,可以說決定孩子的一生。因此,幼兒在一歲之前要接受刺激五感的課程教育,以使嬰幼兒的大腦發達,將其培育成長為聰明的孩子。其中,音樂感官訓練不可或缺。

聽覺與音感

眾所周知,人的感官中發育最快的是聽覺。從出生後的第11週開始,嬰兒就能夠分辨出人的聲音與其他聲音的不同;幼兒6個月左右就能夠傾聽感興趣的音樂;從9個月左右開始發聲吱語,也可以用身體表現音樂的律動;從1周歲左右開始就能自己唱歌。幼兒成長到4~5歲的時候,迎來臨界期(最重要的時期)。在這個階段,要盡可能地讓孩子多接觸各種各樣的音樂,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音感,也可以提高孩子應必具備的一些能力。

音樂的作用

首先,音樂帶給孩子的好處有許多,其中包括促進語言能力的增長。音樂的三大要素是:節奏、旋律、和聲。讓孩子用身體來感受這三個要素,在訓練聽各種各樣的聲音的過程中,孩子不僅可以逐步辨別出細緻微妙的聲音,也可以通過訓練掌握 “絕對音感”。而音的辨別與音感的掌握,可以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。據調查報告顯示:接受過三年以上鋼琴教育的孩子,與沒有接受過鋼琴教育的孩子相比,其知道與掌握的語言詞彙更多。其次,聽音樂、演奏音樂能提高運動能力。就鋼琴教育而言,學習者必須看樂譜,讀譜與背譜可以促進大腦記憶力的發達。同時,操縱鍵盤,左右手要進行不同的動作,耳朵要分辨所有的旋律,用身體感覺拍節,演奏出各種各樣的節奏。這些複雜的行為構成了對大腦的刺激,使掌管運動機能的小腦愈加發達,從而促進運動能力的提高。

鋼琴與節奏感

鋼琴被稱為“樂器之王”,其演奏的複雜過程,對於提高人的精神集中力、提高人的綜合生存能力HQ十分有效。不過,若從1歲到3歲開始學習鋼琴、小提琴等樂器,有時會因手的肌肉不發達而造成孩子的稚嫩小手受傷。因此,樂器的練習以4歲以後為佳,4歲之前可以練習聽音樂、做手的遊戲等。

我多年教授鋼琴,覺得與以往的孩子們相比,現在手指靈活,且節奏感好的孩子正在日趨減少。我認為,從小培養孩子的“節奏感”甚為重要。

所謂“節奏感”,就是指感受節奏的能力,亦指掌握節奏的技術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:能感受節奏是人類所獨具的能力,人能夠通過優美的節奏,感到和諧之美。同時,節奏感直接關係到肌肉的反射,“節奏感好”和“運動神經好”緊密相連。節奏感不僅限於樂器的演奏,它對於運動和跳舞來說,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。而且,不同的節奏感,可以孕育出不同的藝術風格。例如:日本人原本是以稻米生活為主的農耕民族,而歐美人則是以騎馬活動為中心的騎馬民族,兩種不同的生活樣式與生活習慣對音樂文化的影響非常大。日本人在農耕生活中,以彎腰的姿勢把稻苗插在土裡,收穫的時候需用鐮刀長時間地收割稻子,其節奏是四分之二拍子和四分之四拍子。這樣從上往下的動作,顯示出一種平穩的節奏。經過漫長的歲月,在這種農耕生活與民族文化的積澱中,誕生了日本傳統藝術“能”。這種“能”劇的特點是“身姿的靜態”與“動作的緩慢”。因此,“能”被稱作 “步行之藝術”。 “能”的形體特徵,基本上是雙腳的腳後跟的交叉移動。而古代歐美人大都騎馬,故稱之為“騎馬民族”,中國的少數民族,如蒙古族、滿族等亦是如此。在騎馬民族的音樂的拍子符號中,八分之六的拍子和四分之三的拍子是由馬奔跑的腳步聲而產生的,富有動感與躍感。從這種生活樣態與文化的積澱中所誕生的、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就是“芭蕾舞”。一邊兒跳躍旋轉,一邊兒用全身動作來表演的形式,顯得輕鬆,且充滿了躍動感。生活樣式與文化形成的不同,釀造出了藝術風格上的差異與節奏感的差異。

為了使幼兒、兒童掌握節奏感,訓練固然十分重要。不過,最重要的是,從小時候開始,就有必要讓孩子通過各種各樣的遊戲活動,自然而然地用身體來感受節奏感。例如:跳繩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鍛煉節奏感的運動,起跳時機不對、配合不默契,就容易出現踩繩的現象。所以沒有節奏感的人會覺得很難把握時機,很難與他人達成默契。在日本舉行運動會的時候,大都有繩跳表演項目。為了相互配合默契,從幾週之前開始,每天都要將班級的男女生分成兩組,進行集體跳繩的練習,比賽跳的次數。這種訓練帶來了學生的持久耐力,產生了各自的責任感,增強班級的團結力。可以說,這也是節奏感訓練帶來的附加成果。

幼兒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,大約是“年齡+ 1”。由此遞進,5歲孩子的集中力大約6分鐘。在教學方面,為了不讓孩子感到厭倦,有時可以做些遊戲,如一邊兒聽音樂一邊兒活動身體,按照節拍、節奏來統一行動,做到整齊劃一。或者一邊兒想像著各種動物的腳步聲(從大動物到小動物),一邊兒進行有節奏的運動。音樂學習不僅限於一直坐在椅子上,為了讓孩子不感到厭倦,可以採取各種各樣的做遊戲的辦法,要做到生動活潑,富有節奏感。

兒童教育的注意事項

在孩子的教育中,以下幾點值得注意:

(一)讓孩子們通過競賽、模仿,以及多做一些讓孩子感到困難的事情,以此來鍛煉孩子的上進心、自信心與耐力。在日本,曾一度實行“寬鬆教育”,不給孩子施加壓力,寓教於樂,注意發揮孩子的特長,培養平等觀念等。這種教育方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,受到孩子們的歡迎。不過,刻意追求平等,沒有競爭,反倒壓制了兒童的與生俱來就想成為第一的本能慾望,造成了日本孩子的學力下降。現在日本正在重新審視“寬鬆教育”,並力圖改革這一教學方法,通過競爭來培養孩子的上進心,促使孩子刻苦練習,提高適應競爭社會的能力。

(二)重視培養模仿力。因為孩子們平時就很喜歡模仿,所以有效利用其特徵,通過集體體驗,一邊兒互相模仿,一邊兒成長是很重要的。

(三)培養識別能力。在本文的開頭,我說明了“通過識別顏色的訓練,來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和判斷力。”其實,顏色的識別對於掌握“絕對音感”亦不可或缺。首先,要準備一些帶有顏色的小旗,最初使用一種顏色,讓孩子們一邊兒聽老師彈奏的和弦,一邊兒揮舞小旗來識別。之後,隨著和弦的變換,慢慢增加不同顏色的小旗,讓孩子通過舉不同顏色的小旗來辨別不同的和弦。在孩子們習慣了之後,開始訓練一邊兒舉旗一邊兒唱和音。

(四)記錄進步與成果。在父母協助下,每天在家裡練習鋼琴很重要,不過只是反复練習話,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會感到缺乏成就感。因此,以製作卡片來記錄進步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。孩子想要得到家長認可的慾望,可以通過記錄成果來得到滿足。

(五)戶外活動。為了不使孩子感到厭倦,不要每天在同一個地方重複做同樣的事情,要積極開展戶外活動,如可以到外面去體驗露營生活,通過跳舞、唱歌等活動,來增強孩子的節奏感與生活韻律。

(六)通過給孩子出難題和增添麻煩事,來讓孩子了解與體驗未知的世界;通過課題應對,來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父母不僅要相信孩子的能力,在不遠處默默地守護孩子,這也是很重要的。孩子不能在溫室里長大,讓孩子從小體驗各種各樣的生活,通過失敗、反省、總結,讓孩子不斷用大腦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。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獲得生活的節奏感與健康成長。